就业是民生之本,但今年我们却遭遇了“异乎寻常的时刻”。一个真正的问题被强调:应届生的岗位在哪里? 闵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龚惠斌坦言:“总体来看,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很大压力。 闵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稳定岗位”和“协助企业”。一方面要稳定就业能力,积极挖掘渠道拓展潜力;另一方面要不断出台政策,增强企业活力,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就业优先权 让年轻人看到“路标” 过去,闵行区经济总量大、企业多,足以提供应届生岗位。 但今年情况有所改变。首先,应届生的总数有所增加。龚惠斌说,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先进部署,全区共有闵行注册高校应届毕业生4255人,4所高校应届毕业生2万余人,比去年增长10%左右。从目前的签约率来看,一些大学远远落后于往年。 其次,受事件全球化的影响,闵行区不少企业订单收缩,“活力”尚未恢复。 “就业是重中之重,这是必须保证的”,龚惠斌说,越是“迷雾”,政府部门就越应该设置更多的“路标”,引导年轻人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工作。 早在2月20日,闵行区就启动了“网上春运行动”。3月5日,498家企业参与主体活动,提供招聘岗位17000多个,投递简历5900多份,拟录用1600多人。 3月30日,全区4所高校开展网上招聘,共有233家企业、3066个岗位。龚惠斌告诉记者,近期“海珠精英——闵行特区“2020年春回浦江”云选活动将再次开展。活动吸引了区内300多家优质企业参与,3000多个岗位得到释放。岗位主要集中在区内重点企业中高端和急需岗位,其中大部分为区内“4+4”企业。闵行区就业促进中心针对本地区四所高校,尝试联合推出四个行业的网上招聘会,提供300多个招聘岗位。 “我们还主动与企业对接,对渴求人才的企业‘老板’进行‘云推广’”,龚惠斌说,不仅如此,上海民营企业招聘中心周敏航的活动也是如此,将密集启动,为更多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后期,根据活动情况,将适时推出西南地区9所高校的系列招聘会。从7月起,组织开展离校失业大学生专项招聘活动。同时,启动“一人一档案”工作,积极为有工作意愿的大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他们走上岗位。 不仅如此,闵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还积极组织辖区内本地户籍和大专院校学生参加见习和实习,为企业和学生提供双向选择渠道。此外,闵行区还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在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后备人才、公务员和公务员招录中的比例,使中青旅多一个选择、多一个机会。 企业援助服务 企业只有坚守岗位才能“活下去” 企业没钱复工?政策补贴有帮助。 闵行区出台了《关于全力保障事件支持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了企业稳定岗位补贴力度,在上海市失业保险返还政策的基础上,再筹集8000万元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截至目前,已为10066家企业安排市级稳定岗位返乡资金1.18亿元,为6826家企业安排区级稳定岗位补助资金5445万元。 恢复生产缺人?点对点地满足。 “我们采取直线运行和直接方式,让企业更有信心重返工作岗位和生产。”龚惠斌说,闵行区的制造业企业占多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制造业企业为重点,建立了协调机制职工返乡工作机制,护送一批来自云南、甘肃、贵州等地的农民工直奔闵行,确保农民工安全返乡。 缺乏工作技能?培训补贴并没有停止。 闵行区对受事件影响的全市各类企业实施培训补贴政策,对21批681家成功企业进行了备案和验收。今后,培训补贴将根据企业实际在线培训情况,经批准后拨付。 龚惠斌说,不仅如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围绕企业发展的难点和痛点,主动出击,千方百计做好企业服务工作。闵行区人才服务中心在企业率先尝试开设人才服务“加盟店”,并安排专人协助企业申请职称。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为重点困难企业制定《人才成长手册》,制定人才安置计划。 产业和谐 灵活的解决方案和政策指导 稳定就业的关键在于“稳”字,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容忽视。 龚惠斌坦说,今年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和事件影响下,劳动人事争议矛盾呈现出多发、高发的特点,区仲裁部门受理案件日均几乎是以前的三倍。 如何“稳定”企业和员工?除了“实力”,政策还需要“温度”。 员工之间“很容易讨论”。闵行区在区总工会的领导下,结合劳动关系三方,率先出台了《事件保护和复工期间企业与职工集体协商工作指导意见》,明确谈判原则、方法、内容和程序等具体事项,确保基层能够方便地理解和操作。 此外,闵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还建立了近十个“云咨询”、“云联考”微信群,实时在线指导,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特殊时期劳动争议集体协商工作。 经过努力,闵行区10家企业正在进行集体协商,其中百盛商城、卓卡贸易、纳特汽车配件、潘泰帽业、雄阳服装等5家企业按照“拟裁员”到“坐下来讨论”的指导意见,完成了协商程序。 此外,闵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还深入全区各街道、乡镇和工业园区,及时安排和监测重点企业的倾向性和潜在就业问题,迅速应对和化解企业的就业矛盾。 “我们还积极发展互联网+调解仲裁新模式,建立“E调解平台”。龚惠斌说,28起劳动争议网上调解案件中,有24起调解成功,3月份举行了29次网上庭审,实现了劳动争议的“缺口解决”。